外部董事干得好不好,为什么要“积分”?

知风云:积分制就像这风和雁,随物随行,柔和细腻,当是国企外部董事考核评价的一幅新风景。
责编|亿亿 编辑|阿苓
今天,我们讨论一个词,“积分”。
不是您买东西在商家的积分,也不是您学习强国在APP上的积分,而是用在管理考核里的积分。
这个事情现在显得越来越重要,是因为在国企的管理考核里,有一类人职责重要、作用突出、不可或缺,但是对他们的考核评价,一直让很多朋友困惑。
外部董事考核的难题
在一个国企领导班子里,董事长、总经理的考核很明确,直接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评价,副总经理们考核也不难,把总经理的指标按照分工负责进行分解,各自扛起来就行。
简单类比董事长、总经理的方法,用业绩指标来考核外部董事,显然不太合适,因为这几位领导,主要是董事会决策开会,并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经营,同样扛起业绩指标,好像权责不符。
也就是说,不能直接、全部拿企业经营的结果来评价外部董事,对于他们履职水平的高低、职责发挥的好坏,需要和他们真正行使的职权的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。
外部董事,主要的工作内容是“定战略、作决策、防风险”,他们是通过调研、开会、分析、沟通、建议、质询、决策、表决等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完成这九个字的工作任务的。
怎么衡量和评价这些外部董事的工作?过去十多年间,国企先后采用了两种模式。
-
2009-2020年,实行主观打分考核
2009年开始,在一些董事会试点的央企和地方国企集团,开始推行以评价外部董事德、能、勤、绩、廉为核心的打分式评价,主要的评判维度分别对应职业操守、履职能力、勤勉程度、工作实绩、廉洁从业等方面。
作为从0到1的考核评价模式,这种通过360度打分进行考核评估的方法,对于强化外部董事的履职意识,规范提升董事会效能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。
这种传统的打分模式,操作起来简单易行,但是由于全部依靠打分人的主观判断来完成,不可避免产生量化程度不足,细化程度不够,横向比较难以实施等不足。
-
2020年至今,向量化评价探索
时间发展到2020年,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对全国国企强化公司治理,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、配齐建强提出了全新要求,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在国企治理决策中的地位明显提升。
各家央企和地方国企,都组建起了一大批专兼职外部董事队伍。
职责加重了,队伍扩大了,对于客观衡量外部董事的需求就大幅度增长起来。
所以,从2021年开始,一部分国企集团开始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,除了继续优化采用内部360度打分评价之外,向客观评价展开努力。
比如进行平时履职的日常评价,比如详细参考外部董事的履职台账,比如由出资人开展外部董事沟通谈话等,通过这些方式的补充,来评判外部董事履职的过程和效果。
国企外部董事评价方法的演变,突出了一个趋势:那就是外部董事评价不同于企业其他高级管理人员,重点要聚焦衡量外部董事的履职行为,这个基于行为的考核,逐步从主观判断,向客观量化转变!
进一步说,外部董事考核的基本难题,是如何开展管理行为而不是经营结果的量化考核,进而把不同外部董事不同的履职行为,令人信服的区分开来。
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?
有的!有的!有的!

如果您打开百度,搜索“积分制”这个词,答案一定蓬勃而出。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管理概念,如果从它实践应用开始,目前已经在中国有了1000年的历史……
这种方式,从王安石变法时期开始使用,在元朝的考试考核中继续放大应用。当时的一篇文献记载,“岁终试贡,员不必备,惟取实才。
有分同阙少者,以坐斋月日先后多少为定。其未及等,并虽及等无阙未补者,其年积分,并不为用,下年再行积算。”
这里的积分,用来评价人才表现并和使用升迁挂钩。
一千年前的祖先就使用的考核方法,足见其长期有效和普遍意义。现今社会,如果您留意,就可以发现积分制管理的方法,已经在各种评价场合大有所为。
举个例子:
如果您想在北京落户,其实比较难,除了通过高校毕业、干部调入、亲属投靠等方式之外,还可以通过“积分落户”的方式进行。也就是通过各种指标加够了一定分数,达到了一定标准,就可以落户。
积分落户实际是对每个申请者的能力和实力的考核,对于量化区分考核结果,有重要的意义。
再举个例子:
如果您是一个消费者,成为某个服务企业的会员,这家公司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积分方式,来区分优质的客户和一般的客户,您的积分越高,获得的回报和奖励就越多,可以用积分换各种礼物。
这种会员积分管理,帮助商家区分客户级别,进一步激励优质客户更多消费。
无论是积分落户,还是积分消费,它们统一的原理,都是衡量人们的某种行为,并且将其细化量化为不同的分值,进而把各种行为的差异,通过总积分不同的结果区分出来、评价出来。
积分制的独特性,就在于此:
第一,积分的基础是“分”,核心是“积”。
100分,可以向下分解为100个单位的1分,每1分都可以对应某种行为或者要求,重要的行为可以多几分,希望重复做的行为可以反复加分。分的好处是量化、简单、可计算、可比较。
积分,就是要加总看整体,行为标准由很多内容构成,但是一个人综合好坏,就要看总分,按照总分来分输赢、见高下。
这种积分是不断累加向上,而不是扣减向下,是一种正向的鼓励性考核,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正向激励作用。
第二,积分的用途是评价“行为的差异”。
这一点我们已经反复说到了。
大家都熟悉的KPI考核指标,很多是评估业绩效果的,对于管理行为的考核评价,KPI考核方式就没法发挥特别贡献。

积分制,理所应当能够在外部董事评价里,发挥独特作用。在每一家国企里,实施董事积分制考核,建议关注几个环节。
比如,参加会议,可以这样积分,参加所任职企业董事会,每次积0.5分,每年度至少4次,共积2分;
在董事会议事表决过程中,清楚了解自身权限,能够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及时有效,独立审慎完成全部提案表决,并明确针对每一事项提出具体表决意见,载明于董事会有关记录文件中,积0.75分,每年度至少4次,共积3分,等等。
通过类似方式,将外部董事调研、分析、建议、会议、沟通、决策等各种活动进行积分细化,为科学高效履职奠定基础。
环节2:记录台账化
积分制考核的关键在平时积分,而不是年底靠大家的记忆来打分。外部董事每获得一个积分,都是通过他的某项行为或者成果质量而确认的,这时特别需要履职台账细化完善。
董事会办公室需要给每位外部董事进行详细的履职记录,将台账全面系统设计,并且及时更新维护,登记台账和给与外部董事积分,要同步进行。
履职台账是今后核对履职评价科学性的基本依据,也是决定积分制成败的基础文件。
环节3:工作持卡化
所有的董事履职要求都分解为积分后,每位外部董事都会得到一张“董事积分卡”,他每次履职都会在积分卡上动态体现积分的累积和变化情况。
这张积分卡,可以随时提醒外部董事本年度最新履职积分是多少,本人已经完成了多少,距离优秀的标准还差多少,要达到优秀标准可以继续在哪些方面增加积分。
可以说,工作时持有董事积分卡,就是给外部董事一个激励工具,一个明确的指挥棒。
环节4:评价自动化
有了前三个环节,到了年底的外部董事履职评价,就非常简单了,基本不需要单独的、额外的、复杂的考核打分,所有的分数已经通过日常的积分全部汇总出来。
外部董事的年度评价,在履职环节完全实现自动完成。如果企业需要,还可以增加其他补充考核方式,锦上添花。
“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;
雁度寒潭,雁过而潭不留影。”
积分制就像这风和雁,随物随行,柔和细腻,当是国企外部董事考核评价的一幅新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