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洞察 <返回

三年行动为什么成功?未来改革怎么能持续成功

图片

混改风云公众号第1107篇原创文章

图片

 

知风云: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还没有全面收官,也没到庆祝胜利的时候,但并不影响我们回忆、总结、展望、评价。

作者|知本咨询国企治理与管控研究院 
 编辑|亿亿 校对|阿苓

2020-2022,三年改革时间转瞬即逝,国企收获了效率效益,打破了传统习惯,巩固了组织筋骨,夯实了成长基础,可以说仓廪满、人心振。

大家都看到了,摸到了,清晰深刻,五颜六色。

这些集中出现的改革成果,从我们的视角看,是过去四十年、二十年改革少有的,不多见的。

有果一定有因。

是什么原因,能让三年行动乘风破浪,满载向前呢?

我们常说,干成一件事,需要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一个好的结果,至少要三个以上的因素共同作用。

改革更是如此,三年行动这样的复杂系统工程,绝不是一个两个推动力就能驾驭和成就。

既有内容原因,更有方法原因。对于三年行动的各项改革内容,我们之前已经讲了很多,不再赘述。

今天我们讨论方法,知本咨询认为,三年行动的正确改革方法论,是推动本次改革快速见效、集体出彩的重要原因。

图片

24字改革方法论

三年行动的成效值得评价,三年行动的方法也值得总结。这种方法是什么?

一共24个字,请看:

图片

 

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有一个很好的政策起点,那就是“三可一要”。可衡量、可检验、可考核、要办事,在这个基本思想指导下,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独特的攻坚型改革国企模式:

系统设计:三年行动是一个综合改革系统,从十大领域全方位入手,形成一套改革的组合拳,而不是单兵突进,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这种系统性打法,保证了整体改革结构稳固、重心稳定。

任务量化:从工作方案,到工作台账,到月度工作进度,再到季度、年度汇总,从国资监管机构,到企业集团总部,到各级子企业,面对的都是具体分项任务,量化数字指标,可以和自己比,也必须和别人比。任务量化带来的,是改革全局的整体性提升,改革进程和深度的差异信号快速发现、快速识别、快速纠偏。

时间锁定:本次改革的主要变量,是一个倒逼的时间。在各级各类行动方案中,将具体任务的完成时间进行了明确约定,比如2021年完成70%等等,时间是最有效的计量工具,能够从速度、效率上形成倒逼压力,层层传导。

层层压实:这指的是三年行动的组织体系严密,任务分解和指标分解责任到位,组织分工责任到人,每家企业的台账都能找到的责任人,千斤重担人人挑,人人肩上有指标。

考核联动:除了时间的倒逼机制,责任的落实机制,还有紧凑的考核机制。三年行动的考核,与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、质量、实效直接挂钩,与企业负责人业绩挂钩,既评优秀,也评不合格,拉开差距,这样比学赶超的劲头就起来了。

动态跟进:这次改革行动,有一个重要特色,就是强化了过程跟踪和随时优化调整,根据改革实践中的情况,通过月例会等方式不断进行政策要求的细化、优化和强化,对各企业的改革形成了动态促进,这也是保证改革质量进度的基本原因。

四六二十四个字,看似简单,但结合起来应用,着实很不容易,特别是应用范围扩大到全中国的国企,涉及到十万家以上的法人主体。

如果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总结,那就是国企三年改革行动,是运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,以31个主要省份为画布,以全中国十多万家国企为背景,进行了一次全球最大范围的改革工程尝试,并取得了巨大成功!

不得不点赞!不得不祝贺!不得不佩服!

图片

改革持续成功胜负手

三年行动在今年底就收官,但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经孕育待发,必然掀起更大声浪。如何在改革中持续保持成功姿态呢?

方法依然很重要。知本咨询认为,在24字方法的基础上,还有一点必须提请注意:

改革要抓住人性,捕获心理,这样才能行稳致远!

为什么人性人心对改革成败如此重要?国企改革要注意哪些心理特点呢?

从道理上看,人性对所有的事情都重要。人们感兴趣才会去看电影,肚子饿了才想多吃饭,人性是创造需求的。

在企业改革这件事情上,理解人性、抓住人性就显得特别重要。这是因为,无论是从组织,还是从个人,对改革这件事,不是先天喜欢,随时需要,事实恰恰相反!

任何一个理性的组织和个人,都不会天然喜欢改革,而是畏惧的、抵制的、排斥的。

国企改革,是对现有管理的改进,对现存机制的优化,对现行格局的改变,利益要调整,习惯要变化,效率要提升,速度要加快,这些变化,对于有惰性倾向的人们来说,显然不是鲜花盛开。

所以,如果希望企业改革成功,持续成功,就非常有必要理解人们在改革面前的心理反应,积极的顺应和利用它们,才可能把改革的目标和人性目标结合起来。

具体来说,改革中的四种心理现象,特别值得关注。

图片

 

1、获利心理

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。只有关系到自己利益的,能看到利益增加的事情,一个理性的管理者和员工,才会更多投入。人是经济利益驱动的,这一点在改革当中,完全一样。

所以,您就能知道,为什么一些企业改革中,提升工资水平的薪酬改革能容易成功,而那些工资总额不变,只在内部结构调整,重新切蛋糕的改革一不留神就流产的原因了。

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利,都不希望自己产生利益损失,这是人性所在,需要承认,需要关注,必须利用。

在未来的改革中,需要利用好企业员工的获利心理,让大多数人都有获得感,有收益感,而不是零和博弈。设计的改革机制和内容,从员工利益思考出发,到员工利益提升结束。

比如,持续深化国企正向激励体系建设,为企业和员工共同创造价值,就是这样的改革内容。

2、畏难心理

企业改革,不仅面对利益阻力,更多面对观念阻力和习惯阻力。

有多少人愿意主动改变自己呢?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,改革后要改要快;长时间形成的组织熟人,改革后要变要换;还有很多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能力,改革后必须学必须会……

这些改革的事情,在一般的环境下,心理上会自然而然去回避、抵制,反应在改革现象上,就是很多改革,都会出现畏难心理。

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,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,能凑合就不会较真,表面说得过去就算数,这些都是在畏难心理推动下的管理行为。

这几年的改革,有几个领域被称为“硬骨头”,比如干部能上能下、人员能进能出,为什么难推?畏难情绪……再比如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的刚性兑现,为什么难落实?还是畏难心理。

未来的改革深化,一定面对更多的畏难性问题,怎么办呢?这次三年行动的经验告诉我们,那就是通过政策要求和考核倒逼,对于各种难点、堵点、关键点,都要明确刚性标准、提升基本要求,定义成必选动作,定时定量完成,只有这样的刚性要求,才能推动各家企业管理层克服畏难心理的影响。

简单一句话,解决畏难心理问题,要少用“鼓励”,多用“必须”。

3、观望心理

与畏难相呼应的,是观望。

从众是人类本性之一,你上街吃饭,一定会去人多的饭馆。你买股票,肯定是价格越长越买,人气沸腾时买得更多。

这种从众心理反映在企业改革上,并不是改的企业越多,我就越乐意改革,而是这个现象的反面:

只要别人都没动,或者大部分企业都没动,我就一直静观其变,在场外观望。

在一个新的改革政策出台时,大部分企业都不愿首先尝试,而是希望找到国内已经有的好案例、好经验,然后自己再做决定。这种等一等、看一看,随大溜、不出错的心态,对于迅速推动深层次改革,肯定是不利的。

怎么办呢?

三年行动当中,特别注意“典型带路”,推动“学、抓、促”活动,树立各类标杆企业,这种做法就能够帮助缓解观望心理的影响。同时,利用工作台账模式,采用时间和节点倒逼式方法,也能起到加速改革的作用。

4、摇摆心理

有人说,一些改革,是“走两步,退一步”。

有些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军旗招展,行至半程虎头蛇尾,两年之后就摇摆不定,最终回归原地。

有时候是摇摆,有时候是反复,个别时候还可能开倒车。

在这里,摇摆既是一种改革心理,更是一种改革现象。虽然说人类进化就是波浪式前进、螺旋式上升的结果,但一个改革工程,如果任其发生摇摆不定的现象,显然没法达到改革的预期。

国企改革是历史性工程,耗费大量资源,一定要解决摇摆问题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形成了很多长效的经验和做法,必须保持和巩固下去,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改革温度不断降低。

比如,改革的很多做法,要形成核心条款进入国企的公司章程;对于改革成效的评估,要在三年行动后继续三到五年,一直进行反复的考核和回头看,避免改革走形、变样、停滞。

改革中的四种心理现象,分别是获利心理、畏难心理、观望心理、摇摆心理。尊重改革中的人性心理,就能更好的利用各种工具,来保证改革的持续成功。

 

 
混改风云
,赞21
 
建设世界一流企业,研究世界一流管理。
在这里,找到优秀企业家,和他们一起建设世界一流企业,一流的管理。
读千卷书,行万里路,结百个果。
在这里,结合中国实际,努力拓展国外的理论模型,畅聊研究成果与“建设世界一流企业”的关系。
如今世界一流迎来机遇,如何看清国企改革逻辑,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认知。
所以,我们建立了“粉丝互动群”。在群里,你可以阅读和分享前沿的管理观点;你可以与大师积极互动,参加粉丝见面会;你可以遇到同频共振的改革家与管理学者,互相学习。

图片

识别图中二维码,备注“杨柳”,我们群里见

上一篇: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,进化中的科技创新政

下一篇:双百、科改企业扩围,如何提质增效打造标杆?

向数百家500强国企、央企、民企提供管理智慧、方法和
信息咨询用智慧赢得世界尊敬

详细了解我们如何向企业提供成长综合解决方案

成为客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