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洞察 <返回

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告诉我们十条箴言

知风云:2023年的新年钟声,意义特别。
作者|知本咨询国企创新研究院
 编辑|亿亿 校对|阿苓

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伴随钟声的响起,正式划上句号。

当我们元旦后第一天上班,迎来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天空,低头回想,曾经历的是中国国企历史极有特点的三年。

“沉舟侧畔千帆过”,新年开始之际,也正是把三年行动的故事细细回味的好时候。

今天的主题,就是十句话:

图片

图片

1、既要真刀真枪,也要有声有色

三年行动进入终极评估,成绩单将会出台,必然有领先的,也会后暂时排后的。仔细看那些A类优秀企业,或多或少都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干得好,总结得也好!

国企改革,需要真刀真枪的干,也要有声有色的说。

请不要误会,这并不是说改革就是写报告、讲故事,做纸面文章,而是改革要内外联动、上下呼应,才有真效果。

成绩领先的企业,首先是改革行动有真材实料,是真正花了时间、配置人员下功夫去探索和实干的,这是基础。

但是只有埋头拉车,没有总结经验也不行。改革的思想和成果,需要让全体员工感受到,这样才能促进大家有更大动力推进改革;需要让股东和社会知道,这样才能把改革变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,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影响。

所以,真刀真枪的干,是修身;有声有色的说,是修形,交相辉映。

图片

2、照片好不好,关键看底板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合抱之木,也非一日之功。

有个企业朋友说,感觉公司没搞什么特别东西,就在考核评估中获得了很领先的位置,有点奇怪……

我解释,“那是因为贵司照片底板好,不用化妆,素颜上镜也能令人悦目!”

这家企业20年前就率先进行了彻底的用工与薪酬制度改革,与国际接轨,包括存续企业的所有资产业务全部上市,按国际惯例一体化运作,战略清晰简单,市场化机制渗透到所有细胞里,经常性推动内我完善、内我反省,所以,在三年行动里,只需要稍稍调整优化,就成绩领先。

“汝果欲学诗,功夫在诗外。” 成功的改革,要把功夫下在平时,通过持续不断优化,让变革融入企业基因,而不是临时抱佛脚、赶进度、交作业,这才会一不留神,得到满分。

图片

3、形式经常比内容更重要

形式主义是企业大忌,要不得。

但企业改革中,很多场合,确实需要形式,而且能够产生重要的效果。

换句话说更容易理解,这叫做“仪式感”

公务员就职,需要宣誓,就是一种形式,但很重要。同样,为什么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公开竞聘,演讲答辩?为何任期制和契约化都需要庄重的签约仪式?这也是通过特定的场合,让每个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改革的心理冲击,经受一次洗礼。

改革中,特别呼唤仪式感,让我们记住某个时刻。

不断开会推进改革工作,也是一种形式。通过这种持续强化的会议,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进来,越来越多的人员感受到压力和挑战,也才能推动三年行动这样的复杂改革工程,得到持续前进。

形式服务于内容,但形式的强化会驱动内容的实现,在国企改革的组织机制、人才机制方面,形式经常比内容更重要!

图片

4、不要低估榜样的力量

三年行动当中,“学先进、抓落实、促改革”活动,显示出巨大的能量。

典型引路法,是过去几十年实践积累的改革宝典,也是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选模式。

树立一个标杆,整理先进经验,扩大交流学习,从管理学角度看,就是实现了改革“溢出效应”,通过信息和知识共享,让更多的企业从中获得帮助。

对于标杆企业,获得认可,赢得荣誉,增强自信。对于其他企业,获得改革答案,明确改革差距,解答改革困惑。

历史是由榜样的故事书写而成,改革也需要榜样的力量引领前行,三年行动虽然划上句号,但树标杆、学榜样的改革方法论,仍然可以大放光彩。

图片

5、小企业大改,大企业小改

改革并不是每家企业每年的必须品,对于不同企业,对改革要有所取舍。

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需要综合的、全面的改革。小企业的发展尚未定型,管理约束少,正好是将改革和发展融合为一体,借助改革优化组织、通过改革激活机制的好机会。同时,小企业改革更容易收获市场的正向反馈,更好取得成效,改革成本也比较低。

这就是为什么说“小企业大改”的原因。所谓大改,就是要尽可能推动综合性改革,这样才能形成系统性的机制活力。请看双百行动、科改行动中的很多入选企业,都是国企集团的三级公司,这种公司就能够更好的按照综合改革方案,快速见效。

相反,大企业改革需要持续优化、循序渐进。对于央企集团和地方重点国有一级企业,已经形成了上千亿的营业规模,有数十上百家下属子公司,这样环境下的公司改革,重在做内功,推动持续优化改革,而不是经常性开展伤筋动骨式的大手术。

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案例,都是在描写某家知名集团如何通过深刻变革实现涅槃重生,比如郭世纳先生是如何拯救IBM,让大象跳舞的,某东北地区集团公司通过刮骨疗毒式改革实现起死回生的,这些案例都真实可信,令人敬佩。不过,我们需要知道一个现实,这种类型的改革,通常是大企业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,属于几十年一遇,一定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常态。

大企业需要循序渐进的改革,需要保持整体平衡稳定,然后进行内部调整,从基层单位试验开始,局部带动整体,这样持续改变,会带来更好的效果。

图片

6、向内打破是压力,向外打破是成长

有的企业改革,是为了完成任务,完成上级要求。

有的企业改革,是为了解决问题,寻求突破。

更多的企业改革,两种目的兼有,希望鱼与熊掌都能得到。

前些日子有个朋友,总结这些年改革的经验,他说,真正可以起到长期作用的改革,都是自动自发,由内往外的。交作业性质的改革行动,短期会起到效果,但很大可能会发生回撤、走形的问题。

来自于内部的改革动力,是一家企业获得的竞争力源泉之一,并非易事。

自动自发,来自于利益绑定。将改革的结果和员工干部的利益诉求、激励奖励结合在一起,能取得更优的效果。

自动自发,来自于自下而上。尊重基层的原创和首发能力,给予一线单位更多自由裁量权,内部改革破冰就有希望。

自动自发,来自于领导有方。企业呼唤有自省精神,可以不断改革创新的管理层,特别是一把手,带领企业打破边界实现成长。

自动自发,来自于容错免责。很多改革在今天成为标杆,是和在过去改革期间有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直接相关的,容错免责的安全带,是改革的必需品,也是必要条件。

一颗鸡蛋,向内打破轻而易举,向外打破并非易事,它考验的是能力、耐心和成长的毅力。

图片

7、薪酬激励是最好的改革配餐

坦率的说,世界上估计没有几个人真心喜欢改革,愿意改革,这是人性使然。改革带来不确定,带来结构调整和重新分配,这些都是人们担心、拒绝的。

在此情况下,怎么样快速推进改革,确保改革成功?很多企业探索的共同经验是,将薪酬激励改革一并包括进来,让改革的结果和组织、干部、员工的收入期望直接挂钩。

组织结构改革,干部机制改革,需要和薪酬改革挂钩;创新体系改革,需要和技术人才激励挂钩。

激励配套,是改革成功的基础性保障条件,激励不一定必须是现实的涨工资,也可以是提升大家预期目标,为美好未来勾画的可能性。总之,改革需要参与人员看到利益、感受到未来,从而顺应人心。

图片

8、领先改革都是在无人区进行的

管理实践,永远都领先于管理研究和政策规定,这也是客观规律。

在国企改革领域里,看到的政策规定,都是总结已经发生的优秀案例经验,参考出现的一些不规范做法,进行的再提炼、再规范,从这个角度看,政策面对的是过去时,管理的是现在时。

但改革经常要解决的现在面对的新问题,未来要克服的新障碍,仅仅依靠现在的政策规定,往往是不够的。

有些改革,政策有宏观要求,但是没有具体细节规定,企业感觉用不上;有些新兴领域的改革,本身还没有经验总结,也没有明确政策规定……

这个时候,优秀企业和普通企业的区别就会出现,是等、是看、是批,还是根据“法无禁止即可为”的首创精神和企业实际需要,进行试验和创新呢?

事实反复说明,今天我们深入学习的很多优秀企业案例,无论是来自央企子企业,还是山东、江苏、广东等地方国企,当年改革时都没有配套完善的政策,基本是在真空状态下,靠自我创新、自我约束走过来,成为了经验,成为政策的依据。

领先的改革,都是在无人区进行的,这句话今天仍然有效。

图片

9、弘扬企业家精神,也呼唤改革家精神

弘扬企业家精神,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旋律。国有企业呼唤企业家,也呼唤改革家。企业家必定是成功的改革家,改革家未必能担当企业家。

弘扬企业家精神,就要先在国企推动寻找改革家精神。

改革家精神,在于担当。改革矛盾重重,改革千难万险,完全可以明哲保身,对改革视而不见,退避三舍,这时需要有担当、有责任的改革家站出来,推动变革,造福企业。

改革家精神,在于自省。拥有一个自我批判、反省检讨的基因和习惯,并不是一家企业天生能够具备的,必须要企业的领头人注入进来。只有自省,才能发现企业的认知问题,只有将自我批判成为一种习惯,才能开启不断推动变革发展,跨越成长瓶颈的曲线。

改革家精神,在于不知足。改革家要改变现状,除了对自我不足的反思批判,还需要持续制定更新、更高、更远的目标,不断挑战新高度。需要充满好奇心,愿意持续进行试验,故步自封的人干不成,小富即安的人也干不好。“不争第一就是在混”,就是一种体现。

图片

10、改革办要成为常设部门

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是一个任务型工程。各家企业指挥协调这项工程的部门,多数都叫改革办,也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型组织。

三年行动完成,企业改革办的使命看似也实现了,未来是否还需要继续保留,如果保留应该赋予改革办什么样的新功能,知本咨询对这些问题的建议是:改革办要成为企业的常设部门。

如果总览大大小小企业的改革成果,成绩优秀的选手,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改革发动机——改革办,通过策划协调、顶层设计,推动企业在过去几年实现之前多年都难以达到的改革目标。

改革永远在路上,新一轮改革任务正在酝酿,企业仍需要改革办推动落实。更为重要的是,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特点,都使得企业自身的“熵增”问题不断出现,组织效率、干部人事等各类管理问题会反复出现,改革办的存在,就是组织内部的清道夫,能够协助企业对抗熵增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改革是国资监管的五大核心功能之一,改革也是企业核心战略功能之一,改革办作为直接的负责单元,需要继续保留,成为常设机构。

2023年,是国企改革新时代的关键起步期,盘点三年行动的成绩,不仅是任务完成率、考核达标率这些冰冷的数字,还有企业浓缩在三年改革中的思想,融化在改革行动里的期待。

改革总结出来的十条箴言,希望可以顺利带入新的改革周期,帮你做的更好,走的更快。

 

图片

上一篇:抓住“岗位退出”的六条退路

下一篇:杨杜:企业管理的升维思考与降维行动

向数百家500强国企、央企、民企提供管理智慧、方法和
信息咨询用智慧赢得世界尊敬

详细了解我们如何向企业提供成长综合解决方案

成为客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