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洞察 <返回

世界一流企业的“点线面体”到底怎么干?

如何才能顺利的成为世界一流呢?我认为首先中国就是个风水宝地,有了好的地方,再有好的企业互为因果把我们的企业做成世界一流。

作者|华为六君子之一、知本咨询总顾问 杨杜

编辑|亿亿

 

 

中国这么大的市场、资源和很好的机制,在中国国内就可以成为世界一流。
 
管理必须和世界比,不必非国际化!
三七律是客观规律,不必非平衡化!
 
 
01
各主要国家的世界500强
 
图片
我们来看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如何增长的。
 
纵观世界500强榜单的中外企业数量变化,有五个关键历史节点。
 
第一个节点是1995年的美日双雄。1995年《财富》杂志第一次发布世界500强,美企151家,日企149家,美日两国就占500强中的300家。法德英分别为37、35和33家,其中日本企业的营收排名第一,那是日本企业最牛的年代,而中国只有3家入榜。
 
第二个节点是2001年的美企独霸。自1995年到达149家顶峰之后日企一路下跌,美企则在2001年达到184家,日企减至103家,2002年美企则进一步达到创纪录的198家,日企进一步减少至88家,但依然排名第二。20年前的那一年,中国大陆企业入榜11家。那一年,人类进入21世纪,中国加入WTO,那一年,中国企业联合会开始发布中国企业500强。
 
第三个节点是2009、2010年中企超英、德、法企。进入新世纪后,已走过改革开放20年风雨历程的中国大企业开始走上“开挂”的成长历程。2009年中企入榜37家,超过英企的27家,2010年中企入榜43家,超过法企的39家和德企的37家。
 
第四个节点是2012、2013年中企超日企。随着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,2012年中日大企业追平到68家,一年后中企入榜86家,超过日企的62家。
 
第五个节点是2019年中国成为第一。其后岁月,美日企业继续“降”,法、德、英企业继续“稳”,中国企业继续“长”,终于在2019年超美。2019年,中国大陆企业121家(含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地区133家)对美企121家,日企53家。
 
2021年最新榜单中,中国大陆企业增加到132家(含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地区143家),美国122家,日企依然53家。
 
从20年前的望尘莫及,然后的奋起直追,到今天的并驾齐驱。
 
美国、日本GDP增长和世界500强家数
 
图片
 
中国和世界的企业地位在发生较大转变,我认为讲规律讲的是拐点。
 
1995年是日本国运一个拐点:149家到53家。2001年是美国国运一个拐点:197家到122家。
 
进入新世纪是中国经济和大企业成长的一个拐点,美欧日的金融、欧债和环境危机,加速了中美乃至中国和世界企业地位的较大转变。
 
可以说,搭上了中国这趟快车,就有了做大做强的机会!未来我想也是如此。
 
 
02
20年有得有失
 
我们来反思一下,20年来我们的得失是什么?得在于我们做大了,而且速度还很快;失在于虽然大了,但是不太强,在技术层面还不太优。
 
所以中国企业过去靠什么在成长?
 
中国企业靠机会导向,客户导向,灵活应变,响应速度快,规模扩张快。
 
但是还“大而不强”,和世界一流企业相比,营收规模上来了,但盈利水平有差距。从无到有了,但还是“有而不优”,品牌地位有差距。
 
这符合“先做大,再做强;先做有、再做优;先机会,再战略”的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。
 
我们讲“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,基本规律是对的。
 
但是,我们不能停步,建设做强、做优和做局的世界一流企业是下阶段的核心任务。目前是爬坡阶段,要么上去,要么下去,逆水行舟,没有第三条路可走。
 
中国人必须要成功,任重道远。
 
过去,与世界一流大公司相比:
我们是工人,他们是客户,
我们是员工,他们是老板,
我们是学生,他们是老师,
我们是选手,他们是裁判,
我们是玩家,他们是庄家。
 
我们卖产品,他们卖品牌;
我们卖市场,他们卖技术;
我们卖资源,他们卖文化;
我们卖力气,他们卖概念;
我们人赚钱,他们钱赚钱。
 
如何改变这种方式?从地利的角度来看,什么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做优?
 
 
03
中国企业500强的国内地域分布(2020)
 
图片
 
中国的500强企业地域如何分布呢?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城市里。在大城市里能够聚集信息、人才、资金等等。
 
东部集中化:东部、中部、西部和东北部分布
 
图片
 
东部主要是集中,用比例来讲叫三七率,30%的地方聚集了70%的地方。
 
而且多年没什么变化,如何去协调往内陆做?
 
在经济资源条件自发汇聚与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,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京津冀、粤港澳、长三角、成渝和长江中游的五大经济圈。
 
进一步将500强企业根据所属经济圈进行划分,可以看得到500强企业的区域转移幅度更小,而区域集中程度更高。
 
所以这种区域的集中度,核心经济圈里的集中化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,与企业息息相关。
 
中国的“三七律”
 
尽管当前交通、通信已经非常发达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地域分布上的巨大区别,中国市场在地域上的复杂多样。
 
尽管社会、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“人为平衡力量”的推动,但不能抗拒企业成长的自然规律和变革的合理节奏。
 
其中有科学和技术进步规律的约束,有经济和市场系统生态发展规律的约束,这不是人可以随意改变的。
 
 
04
美国企业500强国内地域分布(2018)
 
图片
 
美国500强的区域是如何分布的呢?我们发现它还也是在沿海来形成500强的聚集,甚至比中国集聚的还多。
 
做个比较吧。
 
美国的“三七律”
 
为了中美可比性,我们看30%的地区集中了多少家500强企业。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,前10个省占30%就集中了391家500强企业,占78.2%。
 
美国有50个州,15个州所占比例是30%,这15个入围企业数量排在前列的州,合计入围美国500强的大企业数量为380家,占全部美国500强的76%。
 
显然,美国大企业比中国大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更为集中。换一个角度看也是如此,中国没有500强企业的省份只有海南和西藏两地。美国有12个州没有一家500强大企业,比中国更为“不平衡”。
 
美国不一定是我们的榜样,但在同样广袤的美国大地,美国企业家的地域选择应该有其道理。
 
我们比较起来的话,它在地方层面不是按照我们所讲的平衡去做的,而是聚焦某些核心地方来做的。
 
“五五分布”是主观平衡,
“三七分布”是客观规律。
 
图片
 
企业成长的地域选择,是个重大决策,应该遵循企业成长的客观规律。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认为应该是效率优先,兼顾平衡的原则。否则分散开,没有国际竞争力。
 
 
05
全球布局的点线面体战略选择
 
全球布局我们应该如何做?点线面体的战略。
 
如何选择?
 
一是制造业的集群化布局
二是信息业的生态化布局
三是非平衡的国际化布局
 
我们聚焦在这个地方,这地就是我的了,重点去布局,不能平面的撒东西。
 
“统筹发展和安全:引导企业积极稳妥开拓国际市场。”
 
成为世界一流,我的基本观点是不要盲目追求国际化。
 
我觉得应该因地制宜,国内市场本来就极其广阔。所以从这点来讲,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推进,是一个“走出去”和“拿进来”并行的过程,在“走出去”方面,不仅要企业人员走出去、资产走出去,也要产品走出去、服务走出去,更要管理走出去、模式走出去。
 
在“拿进来”方面,要把资源的控制权拿进来,要把产业的控制权拿进来,要把金融货币的控制权拿进来,特别是对产业的控制权,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。
 
布局“第四产业”与区域集中化战略
 
我们企业的国际化经营,就是要逐步突破这种被动的国际分工。
 
一是布局“第四产业”:
 
第四产业是不同于第一、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的数据产业,一般认为包括智能化、医疗相关研发、高新科学器材的技术以及教育事业投资、通信信息产业、以及社会公共性和行政管理职能性的产业等。这是以保持合理的制造业比例的产业升级模式。
 
二是区域集中化战略: 
 
国际化的前提是区域化,在区域没有站稳脚跟前,过于分散的国际化布局存在很大风险。所以在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过程中,应该先区域化、再半球化、最后发展至全球化。
 
首先要形成区域圈,围绕物流与信息流,围绕理念与文化形成大中华圈,强化圈层内企业间的深入协作与融合;其次以“一带一路”为桥梁,联通欧亚非大陆,形成半球圈层。
 
图片
 
由平衡地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,转变为聚焦地开拓区域一体化,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桥头堡,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基础上,通过RCEP协议,着力加强与东盟和东亚国家和企业战略合作、兼顾与欧亚非大陆国家和企业的深度合作,强化大企业间的产业链、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化和生态化、安全化建设,全面支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 
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“四步走”
 
第一步,布点:是首先有效整合国内市场,形成具有实力较强、地位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,保证可以“从实力的地位出发”展开与欧美企业的非对称竞争;
 
第二步,拉线:是在站稳国内市场根基的基础上,利用RCEP合作强化中国周边亚太地区的合作,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的“环中国经济圈”;
 
第三步,拓面:是在亚太区域化阵地稳定的基础上,根据不同行业的国际资源与市场分布特点,进一步推进亚欧非的市场布局,形成以大陆为中心的“半球经济圈”;
 
第四步,立体:是在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,在具备充分全球竞争实力的基础上,再次全面开启由中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征程。
 
做个总结,以世界一流企业为引力,形成世界中心。
 
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中心,中国企业20年的走出去潮流,会逐渐变为吸进来潮流。中国已经替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,“进博会”会超过“出博会”,世界最大消费国的优势将在未来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,各大企业应该做好转型准备。
 
随着在中国工作收入的提升、创业机会的增多、创新机制的完善,“中国梦”会成为全球人才的梦!会逐渐使中国成为人才流入国。这次冬奥会就做了很好的尝试!
 
我们的企业要准备做好多国籍、多人种、多文化、多习俗、多语言等多样化、交融化的管理。
 
祝中国企业以知为本,世界一流! 图片

上一篇:一文讲透:如何开展国有企业授权体系评价?

下一篇:倒计时100天,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,如何操作?

向数百家500强国企、央企、民企提供管理智慧、方法和
信息咨询用智慧赢得世界尊敬

详细了解我们如何向企业提供成长综合解决方案

成为客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