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洞察 <返回

国企改革“加减乘除疗法”-中国一重经验透视

文|知本咨询国企激励研究院

“一重重生”,是2022年2月28日,《经济日报》刊发长篇主题文章的标题,讲的是中国一重集团在过去五年间,是如何依靠改革的力量,将自己从生死存亡的边缘,重新推回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航道。

 

这篇文章的份量很重,它既是对中国一重这家中央企业的肯定,也是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胜之年,对改革正能量的点赞。

 

中国一重的改革,是一个案例,是一部故事片。

 

中国一重的改革,也是一篇论文,更是一部教学片。

 

这项成功的改革,对于全国国企深入理解什么是“以人为中心”的改革,如何把三项制度改革的效力发挥出来,具有教科书一样的价值。

 

 

图片

什么是“加减乘除疗法”?

 

 

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先生,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,他曾经多次说过,“改革最终是解决人的问题”。

 

中国一重的改革,是针对国企组织和人展开的。

 

关于这次变革的基本内容,在媒体上已经很多介绍,表面上看,大致的逻辑是这样的:

 

第一, 通过精简管理部门,压缩定员的方式开展组织结构改革,并妥善安置职工;

第二, 通过契约化管理强化干部管理,推动用人机制市场化;

第三, 通过讲业绩、有差异的收入分配机制,完成了薪酬激励改革。

 

这样的改革,是一次非常标准的“劳动、人事、分配”制度改革,也是国有企业开展三项制度改革的必选动作。

 

大家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,“中国一重这次改革内容,我们也都看过、都见过、也有很多经历过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杀手锏、红宝书,为什么会让这家企业取得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?”

 

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问题。

 

在精简部门、考核干部、分配激励这个“老三样”改革的背后,还有哪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改革秘方和制胜经验呢?

 

有的!

 

知本咨询的观点是:

 

中国一重改革成功,浮现在水面的,是一套三项制度改革的标准组合拳,但埋藏在深处的,还有一套推动改革成功的经典方法,我们称为“加减乘除改革论”。

 

进一步来说,这种改革方法论,可以细化为四句话:

 

图片

 

先做加法,是国企改革中首先要考虑在利益上提供增量。这是面对存量问题、历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,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立足点。面对改革存量的难题,如果不能跳出这个范围,在增量上做文章,在未来上下功夫,改革的基础就难以牢固。

 

再做减法,是国企改革中伴随加法动作,需要同步完成的组织手术。减少社会负担,减少组织赘肉,减少机体失血,是很多企业历史悠久,经历过经济变迁的老国企在组织再生和重塑阶段,必须完成的功课。

 

常做乘法,是国企改革中政策不能单兵突进,而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设计,通过多管齐下、组合用药,产生改革效应的叠加、互通,不是1+1大于2,而是形成2×2等于4的化学反应效果,成倍释放改革能量。

 

快做除法,是国企改革中的观念改造,通过统一思想、转变观念、塑造文化等软件调整,保障组织减法的顺畅进行,保障新模式、新格局的顺利描绘,保障大部分企业人的思想调整到一个统一的新频道。观念重塑,关键是一个“快”字诀。

 

利益上做加法,组织上做减法,政策上做乘法,思想上做除法,这样四则运算逻辑组合应用,往往就能取得巨大的改革能量,获得变革成功。

 

中国一重是不是这样做的呢?

 

 

图片

加法:“以共享成果暖心”

 

 

“以解放思想破冰,以创新机制增效,以共享成果暖心”,新闻报道里这句总结,对于加减乘除方法论做了另一个角度的注解。

 

以创新机制增效,以共享成果暖心,就是改革做加法的集中体现。

 

加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?一是让国有企业的干部员工有盼头,能够相信通过改革发展,企业一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。

 

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好,如果这种希望可以凝聚成员工集体的坚强信念,将会产生巨大作用。

 

所以,加法首先要做在“心里”。

 

但加法也不能是空头支票,没法兑现,需要实实在在让员工有获得感,看见真正的改变和利益的增加,哪怕这种增加只有一点点,也能够起到良好示范效应。

 

所以,加法也要做在“碗里”。

 

在这一点上,中国一重改革做的很到位。

 

比如,激励机制方面,一重建立了以“五个倾斜”为特色的薪酬制度。

 

向高科技研发、营销、苦险脏累、高级管理、高技能等五类人员倾斜,不再吃“大锅饭”及论资排辈,个人收入差距能达到三四倍。

 

同时,积极解决员工特别看重的温暖小事。

 

这里有两个例证:

 

提高工人加班夜餐费。多年执行的标准是每人每天8角钱,买盒泡面都不够。刘明忠直接拍板,夜餐费提升为8元钱;

 

不拘一格奖人才。一名掌握精湛焊接技术的临时工不仅被转正,还被评为公司“十三五”期间的特级劳模,奖品是一辆红旗SUV车。

 

加法的改革,并不见得是花很多钱来鼓励人心。

 

在国有企业改革中,加法的真正意义在于,让广大基层员工看到改革的未来,体味改革的收获,进而凝聚在改革的旗帜周边。

 

 

图片

减法:“发现问题就得改,不换思想就换人”

 

 

刘明忠在媒体采访时说,“我们开展了‘三讲三不讲’主题实践活动,讲客观不讲主观,讲问题不讲成绩,讲自己不讲别人,还展开大讨论,扭转不认真、不负责、不较真、不担当的‘四不’作风。”

 

这是对改革减法对象的一个侧面说明。

 

很多国有企业改革,都配套有机构精简压缩,人员起立竞聘这样经典“两板斧”,但是为什么要精简?怎么样产生最好的改革效果?这样两个问题的答案,却少有人探寻。

 

结果是,一些企业的类似改革,已经变成了40度的洗澡水,冲个淋浴,换身服装,我依然是我,没什么实质变化。

 

我们要的肯定不是这样的改革,肯定不是这样的竞聘。

 

中国一重的改革经验说明,在减法上关系成败的是三个字:

 

 

首先是树“威”。

 

这里不是威严的意思,而是威信。

 

改革要从顶层做起,“先看主席台,再改前三排”,这样才能有示例,有标杆。

 

一重旗下某炼钢厂因废品率居高不下,整改无方,整个领导班子被全体解散。

 

改革期间,集团公司共调整了14名领导干部,有10名作出深刻检讨,天津一个子公司也因解困不力而解散整个管理团队。

 

其次是发“力”。

 

改革是真实发力,还是表面用功,是很容易区分的。

 

由于国企的组织改革,通常都是多年才进行一次,要面对很多积累的管理问题、人员问题,这个时候,要产生改革的长久效力,就需要让改革方案“有力道”。

 

中国一重本次改革的力度是够的。

 

比如精简管理部门,由19个降至13个;将生产服务职能剥离,成立了6个中心,以法人或模拟法人模式运行,直面市场、效益否决;按照扁平化原则,撤销总部部门内设业务处室69个,取消三级单位生产工段、行政办及生产管控中心109个,压缩了管理层级。

 

同时,结合各单位机构设置和承担的工作任务,压缩定员总数2355人,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1%,其中总部职能部门压缩定员超过30%。

 

在改革当中,有力度不能保证有结果,但是没有力度肯定是不会有结果的!

 

第三是更“新”。

 

组织优化,多数会配套人员竞争上岗,这个直拳加勾拳的动作,最有爆破力的,是竞争上岗这一“勾”。

 

我们也看到一些国企的竞争上岗,人还是原来的人,位置还是原来的位置,报名还是原先的岗位,最后坐下时基本和原来没有变化,改革就变成了只有在新闻报道上存在。

 

中国一重的这次组织改革,之所以称为真的改革,就是动真格,真换人。

 

由于岗位数量、领导职数压缩很大,保证了换新人的基础,同时在竞聘过程中,坚持不看人情看水平,也有很多优秀人才、年轻人才被提拔和任用到重要岗位。

 

就此,刘明忠说“雄鹰冒着疼死、饿死的危险改造自己、重塑自己,这就是向死而生。一重要摆脱困境,就要学习老鹰‘磨喙图存’。”

 

 

图片

乘法:“改革要调动人的积极性”

 

 

无论是轻资产的智力服务型公司,还是像中国一重这样大国重器型企业,人都是最有活力的资源,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、第一动力。

 

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明确提出要充分释放和激发微观主体活力,就是说的这个道理。

 

怎么样调动人的积极性呢?

 

核心发挥作用的是两种力量,一是推力,二是压力,两者结合,互为因果。

 

通过政策牵引、目标导向、有效激励,激发员工内心的主动性,积极向上冲,这是推力作用;

 

通过底线要求、竞争淘汰、考核刚性,倒逼干部干事的责任感,全力向前进,这是压力作用。

 

这样两种力量一起发挥作用,就需要政策综合施策,协同配套,产生乘法的效果。

 

在中国一重,改革中推出了“五个通道”,即在行政职务序列之外,打通业务管理、营销、技术研发、党务、技能人员五个晋升通道,每年核定一次,两三年上一个台阶。

 

不仅有纵向贯通,还能实现横向互动。

 

建立了与企业确保、力争、创优工作目标相适应的7%、9%、11%增长的薪酬分配体系,使薪酬分配与预算完成情况挂钩、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。

 

这些都是推力机制的内容。

 

压力机制也很突出。

 

中国一重全员签订“两书、两办法”。

 

明确规定了各单位总经理年度及任期目标、任务、奖惩等条款。

 

对于各级管理人员,坚持激励与约束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,坚持责任与职位、薪酬与业绩相一致,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导向,年度业绩和薪酬考核实行“利润确定总薪酬、关键指标严否决”,任期拟推行“25%年薪任期激励、三年业绩考核逐年系数与任期总薪酬连乘”的办法。

 

同时,中国一重创建了“两个合同”,以劳动合同解决身份问题,以岗位合同解决进出问题。

 

领导干部完不成目标收入60%、目标利润70%的自动解职,一般员工岗位职责不达标经两次培训上岗仍不合格的,解除劳动合同。

 

所以说,人的积极性调动,需要综合施策,改革中既有动力,也有压力,这样状态下的国企干部和职工才是活力要素最优良的状态。

 

 

图片

除法:改掉“身子进入新阶段,观念还停在过去时”

 

 

刘明忠认为,改革最终要解决人的问题,也要靠人来推动,要彻底改掉“身子进入新阶段,观念还停在过去时”的状况。

 

他时常提起老鹰的例子,就是想说明这个道理。

 

“雄鹰能活70岁,但到40岁时羽毛变厚,爪子老化,喙变得又长又弯,影响捕猎进食。想要续命,它必须把旧喙狠狠摔掉,用新喙把爪子拔出来,把旧羽毛全部薅掉。等到新羽毛长出来,才能开始新的飞翔,得以再过30年岁月。”

 

企业组织的机体,也是一样的,经过一段成长曲线,就会走向成熟、接近衰退,这个时候要想获得新跨越,获得新生命,就必须从观念中深刻反省,去除杂质,扔掉所有原先认为成功的东西,重新登程。

 

这个过程,是改革中的除法。

 

除法的对象,是思想、是习惯、是观念,正因如此,还必须要早,必须要快,否则大脑这个指挥部跟不上,改革的行动就走不远。

 

中国一重的改革,就是从一场全员参与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始的。

 

公司有近9000人次参加了这场大讨论。

 

围绕思想观念转变、企业体制机制改革、产品产业调整、管理方式改变等问题,公司累计召开专题会议180余场次,梳理出来11个方面226个问题。

 

这个思想解放大讨论,呈现的问题是一个方面,更为重要的是,它帮助广大员工实现的系统思考、观念碰撞、统一认识,可以说,为中国一重后来的全面改革成功落地,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 

加减乘除的除法,虽然是最后一个讨论的内容,但是这项工作既重要有紧迫,需要在改革顶层设计中,高度重视,尽早启动。

 

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议题吧。

 

国企 “加减乘除改革论”,核心内容非常简单,就四句话:

 

利益上先做加法,

组织上再做减法,

政策上常做乘法,

思想上快做除法。

 

这个四招拳谱很好读,具体怎么念、怎么悟、怎么练,看你的了。图片

 

编辑/亿亿   校对/阿苓

 

版权声明:本文系知本咨询旗下自媒体“混改风云”创作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!如需转载,请获取授权。另,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,谢谢!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——核心专家团队、最多原创管理技术、数百家大型国企咨询服务经验

上一篇:国企工资总额如何管理?

下一篇:工资总额管理:三大难点+解析

向数百家500强国企、央企、民企提供管理智慧、方法和
信息咨询用智慧赢得世界尊敬

详细了解我们如何向企业提供成长综合解决方案

成为客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