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洞察 <返回

“能进能出”问题如何彻底解决?

三项制度改革,核心是要解决“三能”。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、能多能少。
文|知本咨询国企治理与管控研究院
 
这项改革工作一直是国有企业推动市场化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,也是牛鼻子工程。
 
熟悉改革的朋友们可以一直追溯到20多年前“砸三铁”,从那个时候开始,国有企业解决身份问题、级别问题、待遇问题,就一直伴随改革的全过程。
 
一项改革工作持续深入推动,至少说明两种情况,一是它确实非常关键,是国企改革发展中不可避免、不能缺少的管理核心问题;
 
二是它确实非常复杂,老问题、老矛盾、老机制不好理顺,新情况、新变化、新要求持续发生,新老交织在一起,难以毕其功于一役。
 
三项制度改革、“三能制度”建设,就是这样的典型领域。
 
回顾过去这些年的改革历程,在劳动用工、干部人事、薪酬分配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每个阶段,都留下了很多国企的宝贵历史足迹,这些都是下一步继续做好“三能”的基本条件。
 
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马上就要进入收官之年,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新年度,我们既要评估“三能制度”建设达到什么目标、实现哪些效果,更需思考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,还要解决哪些问题、完成哪些使命。
 
面向未来,三项制度改革的下一程怎么走?
 
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、能多能少怎么巩固保持、怎么彻底解决呢?
 
我们今天先从“能进能出”这个老话题开始,做做建议和展望。
 
 
图片
一、能进能出,难在哪儿?
 
 
对于很多西方企业,包括很多中国的外资企业、民营经济来说,员工能进能出这个事儿,从来都称不上一个问题。
 
从市场当中来,回市场当中去,企业效益好发展快就迅速招人扩张,企业经营滑坡就闪电裁员降本,已经成为组织用人政策的标配。
 
近期,网上传的很多原先从事应试教育企业、互联网企业突击集中裁员新闻不绝于耳,大家都能接受,很正常。
 
对于国有企业,实现员工能进能出,怎么就变得这样复杂呢?
 
这个问题势必要搞清楚,才能够找到彻底的破解之道。
 
总体来看,“能进不能出”问题,或者更准确说是“能进难出”问题,其核心并不是没有方法,也不是没有政策,而是从上到下三层的观念和心态需要校正
 
这里有“三难”!
 
1、 第一难:社会观念
 
社会观念的形成,是基于对社会现象的总结。
 
从现实来看,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,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企,绝大多数在过去二十年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,国企员工是获得了实惠、获得了回报的;
 
从发展来看,国有企业要有竞争力、控制力、影响力、创新力、抗风险能力,很多国有企业正在向行业一流、世界一流不断奋进,这个良好前景和未来,每一个人是能感受到、能预期到的。
 
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现象、这样的事实,不由自主、不约而同的给社会公众留下了一些印象,比如:
 
国企好,国企发展快,国企一直发展很稳;
 
政策支持国企,国企不会有问题,国企更不会有倒下的风险。
 
加之大家对于国企在“六稳、六保”等方面作用的自我理解,就形成了“进国企能够今生无忧,出国企除非迫不得已”的社会观念,这种观念对于“能进能出”来说,是不太兼容的。
 
2、 第二难:国企特点
 
国企在组织、用人方面的特点,也持续加强大家“国企稳定性”的感受。
 
大量的国有企业,都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,在过去的企业发展历程中,干部身份、行政级别、终身保障、子承父业、亲情关系等等现象,虽然都是市场化用人机制改革的对象,但既然是历史事实,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予以正视、重视。
 
具体体现之一,是在大量国企中,既有考虑到上面历史因素的老职工、老机制,也有在市场化改革不断强化后的新人、新政策。
 
 “新老划断”,是国企改革平稳进行的好办法,让历史形成的问题,由时间解决。
 
同时,新老划断会使两种或者多种用人机制在一家企业并行,如果“能进能出”算作一项市场化的用人新机制,只对企业的“新人”生效,“老人”不适用,显然大家感到不平等、不公平,企业管理层在政策推动中也感到有较大难度。
 
所以,在一些国企里,由于这些历史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内部摆不平问题,让国企领导们比较犯难。
 
能进难出,这是第二难,是不能回避的。
 
3、 第三难:员工心态
 
不久前与一位国企董事长朋友讨论,他问了一个很困惑的问题:
 
“公司是新成立的集团二级企业,从事新兴通讯行业的业务,为了提升竞争力,确定了市场化的用人政策,并且从知名互联网和IT公司用高薪聘请了一些骨干经理人才。”
“本来希望通过这些人才加盟,让公司彻底建立一个开放、灵活、奋斗的市场化环境,但是过了半年之后,令人奇怪的问题出现了。
 
曾经在外企、民企工作多年的这些员工,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,不愿加班、不能出差、相互攀比、互相推卸责任……”
 
这是怎么回事呢?心态问题在作祟。
 
我和他讲,首先要看看公司原有的文化和机制是不是促进了这些新员工被转化,另外也要充分认识到“员工心态”的重要作用。
 
同样一个人,在决定加盟外企、民企时,他(她)是做好了承受波动、不确定性、高压力等等职业准备的;
 
在寻找一个国企工作时,一开始就有求稳定、求长期、少风险的心态要求。
 
很多国企干部员工也是同样,拥有基本同样心理预期的大众在一起工作,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,就能形成一种“氛围场”,这个“稳定需要”氛围场显然和“能进能出”的市场化原则不太匹配。
 
因而,对于员工个人来说,能进难出,难就难在过不了心里“求稳、无风险”这个坎。
 
这是第三难。
 
 
图片
二、畅通退出,怎么办?
 
 
社会观念难题、国企特点难题、员工心态难题,要解决的大部分不是客观机制问题,而是主观意识问题。
 
那怎么办呢?怎么才能解决好这个观念转变呢?
 
我看不难,做好两件事就能有效果!
 
第一件事:把住入口
 
能进能出,要解决出口的顺畅,必须先把住入口。
 
这也是辩证法。
 
能进能出基本用工政策的提出,隐含了一个基本前提基础,那就是国有企业如果用组织投入产出效率这个维度来衡量,很多与同行业、同地区的外企、民企相比,是没有优势的,甚至差距不小,企业劳动生产率、人均产出等等指标都需要提高。
 
通过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用工机制,合理控制总量规模,是提升组织效率的重要方法。
 
但是要做到这一点,仅仅靠出口畅通是行不通的,因为如果进口的问题没有解决,会不断形成新的退出难题,将使问题积压,更加棘手。
 
国企用人的入口有问题吗?需要解决什么呢?
 
还是两点,一是对照行业一流、世界一流的标准,明确设计并严格规定本企业、本部门到底需要多少人;二是务必找到真正可用之才、能用之才。
 
首先是对标一流严把组织编制关。
 
组织规模的大小,在新的历史时期参照系要变,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,把组织的投入产出效率作为核心的控制指标。
 
对于新设企业完全按照高标准设计编制,不能轻松扩大岗位规模;
 
对于现有企业,根据对标结果,规定在一个时间段内不断提升组织效率,一些组织效率明显低于行业水平的企业,需要把龙头关紧,促进其提质增效。
 
国企改革的经历,国企成长的故事反复告诉我们,“经济有效用人政策”的长期坚守,是保持和巩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基础。
 
其次是集团总控严把招聘用人关。
 
能进能出,要解决的是末位淘汰、末等退出问题,核心是将工作态度和价值观不端正、工作绩效低下不满足要求、工作能力差不符合规定的员工通过市场化方法淘汰。
 
那这些人员是怎么来的呢?
 
能不能在招聘的时候就更科学、更严格,既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,又避免招入“注水人员”,防止未来再给企业管理造成新麻烦?
 
我想是可以的,也是可行的。
 
目前国企的市场化招聘已经广泛开展,还有哪些需要改进?
 
关键是要杜绝人情。
 
大中型国有企业是很多青年学生、社会人才更加向往的就业组织,经常会有多人竞争,也能出现几十人应聘一个岗位的情况,这既是国企挑选人才的机会,也时不时变成人情亲情集聚的场所。
 
人力资源负责人如果把握不好,就很难抵挡住人情关系带来的压力,让招聘成为“先有萝卜再有坑”的形式。
 
怎么杜绝招聘中的人情问题?
 
我建议两条,一是招聘用人权要始终保持集中统一管理,由企业集团集中决策,不能将这个权限层层下放。
 
原因很简单,只有一两个人面对人情问题,要远比很多人层层面对人情问题,更能减少影响和干扰,保持结果的公正性。
 
二是公开招聘提倡更大范围采用客观性统一考试考核。
 
这里的更大范围,是指至少在企业集团一级统一招聘考试考核程序,或者本地区国资监管机构统一平台组织招聘考试考核,子企业招聘要执行并参加统一考核。
 
这样可以更好的减少人情因素对于招聘结果的影响,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。
 
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实践,已经为国企公开招聘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参考。
 
第二件事:市场档案
 
能进能出,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,就是改变员工的心态和预期。
 
这个改变的形式其实也很简单,其中一条,那就是在招聘成为国企员工后,公司“把个人人事档案统一放在人才市场”。
 
我们简称市场档案。
 
有一些朋友问,“档案放在哪里,这只是一种形式,它真的能对员工心态产生作用吗?”
 
是的,这种形式产生的信号,会对员工预期产生持续作用,特别是对于市场化管理程度要求高的国企岗位,这种方式将起到重要作用。
 
国企员工的档案管理,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2018年11月印发的《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》进行开展。
 
同时,我们也建议根据国有企业市场化用人的实践要求,在一些满足要求的企业内部,参考《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》,对于市场化用工的档案管理,通过人才服务市场来统一管理,进而实现这些岗位用工方式和外资、民营企业基本一致,推动能进能出原则更好落地。
 
举个例子。
 
近期,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公开招聘,明确提出了作为集团公司探索市场化改革、先行先试的单位,坚持“专业化、市场化、国际化、规范化”的运营模式,积极打造更具活力、更富竞争力、更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。
 
“中国石化资本实行市场化的用工机制,如经选聘录用,须与原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,与中国石化资本依法建立劳动关系,档案关系转存人才市场,不承诺解决户口,严格遵照资本的激励约束和考核退出机制。”
 
其实,从本质来说,人事档案存在哪里,并不影响用人制度的核心,但正是因为这个档案是历史形成的体制、机制的代表符号,所以对员工心理的影响是直接的。
 
人事档案,只是众多市场化用工的外在符号和形式之一,通过这些外在符号的改变,进而影响每个员工的心态,使之更加认同能进能出,更加适应市场机制。
 
期待各个国企朋友可以重视起来。
 
以能进能出为代表的市场化用人机制改革,是国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进程中必须要翻越的山岭,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必须要组装的部件。
 
实现这个目标,机制是外在的,关键是观念、意识这些内在因素的优化和改变,唯有此,才能有恒效。图片
 
 
 
责编/亿亿    编辑/LVU   校对/阿苓
 
版权声明:本文系知本咨询旗下自媒体“混改风云”创作,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!如需转载,请获取授权。另,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,谢谢!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——核心专家团队、最多原创管理技术、数百家大型国企咨询服务经验,商务合作请联系张老师,咨询电话:137 1778 2620

上一篇:看中粮、中化,战略考核管理的4个要点

下一篇:战略组织管理“3T”体系,道达尔、华润、壳牌等

向数百家500强国企、央企、民企提供管理智慧、方法和
信息咨询用智慧赢得世界尊敬

详细了解我们如何向企业提供成长综合解决方案

成为客户